两地心连心 共赴新征程

——淄博市淄川区探索在京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路径

2019年12月09日 20:43 来源: 灯塔-党建在线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近年来,淄博市淄川区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有解思维”,围绕发挥在京流动党员党委的作用,探索走出了一条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路径。

  破题解难 织就“贴心网”

  2017年,淄川区在京流动党员党委成立。尽管有些心理准备,但前往北京对接工作时,眼前的一幕仍让工作人员连连皱眉:没有活动场所、缺乏经费来源、流动党员不愿参与……时任淄川区在京流动党员党委书记冯进明形象地说,“那时候,不管软件硬件,都是要啥没啥。”

  面对困境,淄川区不等不靠、迎难而上,从组织机构建立和运行入手,配班子、找场地,与党员走访座谈,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活动,使党员管理逐步走向正轨。同时,围绕打造离家不离党、离乡不离心的“流动党员之家”品牌,统筹整合资源、资金,精准施策、聚力攻坚。除了对重点工作的方向性和原则性作出安排外,积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事实证明,这一举措契合时代特点、成效斐然:组织金城医药朝阳支部、北京顺义支部高标准规划300㎡的“两地一心”活动馆,阵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每个党支部每年提供1万元的活动经费,从源头上解决了流动党员活动场所和经费问题。同时,在每年的中秋前夕,组织专人带上鲜花和慰问信,对流动党员老家的亲属进行走访慰问,送上党和政府的温暖……

  创新载体 架起“连心桥”

  “之前,确实客观存在着‘有党员无组织、有组织无活动、有活动无效果’的问题,通过建立五项制度,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目前已经实现了‘有党员有组织、有组织有活动、有活动有效果’的目标。”淄川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周恒学如是说。

  围绕更好发挥“流动党员之家”品牌效应,淄川区从制度层面入手,同步制定出台定期摸排、组织生活、学习培训、关心关爱、联建共管“五项制度”。开通“e支部”,推动“三会一课”等步入规范常态,健全完善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做到了流动党员“底数清、情况明”。综合运用“互联网+”手段,定期推送学习内容,开展网上学习讨论,同步跟进上级安排部署的各类主题(专题)教育,做到年度有计划、月月有安排、次次有主题,同时组织流动党员先后赴延安、井冈山、广西百色进行专题教育培训。加强淄川、北京两地流动党员党组织的协调配合,加大对流动党员的关心关爱力度,要求各党支部每季度至少与党员见面一次、每月至少与党员联系一次,听取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党委一马当先,支部同步跟进。淄川区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及时确立了“话乡情、跟党走、为家乡作贡献”的党建活动主线,定期组织开展党建主题活动。通州区党支部书记张丹阳动情地说,“常态沟通机制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无论在何方何地,组织都在身边,教育提醒都在身边,在外树形象、回家作贡献,都是身为党员的应尽职责。”

  共融互通 绘好“同心圆”

  围绕推动在京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落地落实,淄川区结合工作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线五通”“一家五联”“一心五为”工作模式。“一线五通”,即围绕打通党组织联系服务党员的“最后一公里”,系统总结形成“双招互通、双管相通、双创联通、双奉献融通、双服务心通”的工作模式;“一家五联”,即围绕创建“党建家”,系统总结形成“联党员、联人才、联高校、联企业、联社区”的工作模式;“一心五为”,即围绕教育引导流动党员“不忘家乡初心”,系统总结形成“在京事业有为、家乡建设有为、双招双引有为、两地互通有为、两地和谐有为”的工作模式。

  经过两地共融互通,“流动党员之家”品牌效应硕果累累:本着按需设置、合理优化、精简高效的原则,将全区在京流动党组织优化为9个,流动党员参与活动频率不断攀升;加强活动阵地建设,全区在京流动党组织活动场所达3处,年内开展活动23次、参与党员230余人次。流动党员贾玉华在谈到党组织成立时,留下了激动的泪水:“以前在北京带孙子,尤其‘七一’时都在搞活动,流动党员却没人管。现在好了,北京也有‘家’了。”其儿子张振意表示,“母亲每次参加活动回来,都绘声绘色地讲当时的活动情况,能真切地感受到精神更加饱满。作为子女,这也是一种新的感染、新的振奋。”同时,加强典型示范引领,先后挖掘培育先进典型3名,在“双招双引”、化解信访矛盾等方面发挥作用12次。得知家乡受“利奇马”影响受灾严重,淄川区在京流动党员党委组织开展募捐活动,70余名流动党员和淄川籍党员纷纷献出爱心,一天时间捐款38520元,以实际行动助力家乡灾后重建。

  “持续加强在京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全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归属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以实际成效推动两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谈到下一步工作,淄川区委书记李新胜充满期冀。(中共淄博市淄川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