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淄博党建 >组工动态 >本地动态

沂源县脱贫攻坚战纪实

2021年01月08日 18:28 来源: 灯塔-淄博党建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沂源县是革命老区县、山区农业县。脱贫攻坚以来,沂源县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和省市委部署要求,把脱贫攻坚作为政治工程、德善工程、摘帽工程,以决战决胜的勇气、舍我其谁的担当,走出了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精准扶贫之路,为老区脱贫提供了鲜活可信的“沂源样本”。沂源县被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

“底子摸得清,点穴办法灵”

沂源地处沂蒙腹地,因沂河发源地而得名,是沂蒙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山峦起伏,是山东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有“山东屋脊”之称。沂源县交通闭塞,经济底子薄弱,贫穷的梦魇多年挥之不去。1985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贫困县,1994年调整为山东省重点贫困县,经过历次扶贫攻坚,1997年实现了整体脱贫,2001年被确定为山东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国发出了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动员令。“底子摸得清,点穴办法灵!”这是沂源各级扶贫干部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经验。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如何精准识别贫困户?沂源县拿出了“三入户两票决,两公示一公告”的“导航仪”,即:第一次入户,发放贫困人口识别标准明白纸,农户自愿申请;第二次调查核实,填写贫困户信息采集表;第三次持初选名单、全村家庭户登记表入户票决。制定了贫困户、村书记、包村干部“三方鉴证”方式,核准家庭基本情况和经营收入等信息,使所有贫困户收入和相关资料一一对应。

经过精准识别,一份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底数呈现在沂源县委面前:2017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556人,占淄博市的1/3,其中,未脱贫人口16684人,占淄博市的1/2;全县有10个扶贫工作重点镇,占淄博市的1/2,有140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占淄博市的1/3;危房改造占全省的1/4。

看到这样一份家底,沂源县委感到像一座大山压在心头,喘不过气来。但是,本着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毅然向全县亮出了这份家底。

沂源的情况是沂蒙老区的真实写照。多年来,虽然党和政府对老区的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关心与政策倾斜,人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等诸多因素影响,老区的发展同发达地区相比大多相对滞后,不少群众仍处在贫困线以下。

老区的精准脱贫具有特殊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说:“扶贫攻坚,任重道远;造福老区,时不我待。”“我相信,有革命老区群众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有革命战争年代那样一股劲,在上级党组织和社会各方面帮助支持下,革命老区一定能够完成脱贫致富的历史任务,让革命前辈含笑九泉,让他们的革命理想得以实现。”

沂源县委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反复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这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也输不起的战役,必须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面对繁重任务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沂源人骨子里“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的劲头再次被唤醒、迸发了。

2018年2月12日,沂源县委、县政府召开“弘扬朱彦夫精神决战脱贫攻坚年”千人大会,会议室内气氛庄严,从县委书记、县长到各镇、县直部门和各村主要负责人,都感到巨大的压力和责任。全县万名干部手写脱贫攻坚承诺书,逐级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决心以“人民楷模”朱彦夫为榜样,立下愚公志,拧成一股绳,坚决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如期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优异答卷!

责任重于泰山,承诺掷地有声。

任何一场战役,统筹谋划是关键,落实责任是根本。沂源县委、县政府清醒的认识到,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做到步调一致,合力推进。否则,就不可能完胜,甚至不战而溃。

首先,以“十二项工程”和“七个一批”为总抓手,将任务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把涉及50多个部门的80多项脱贫攻坚任务梳理汇总成五大困难片区攻坚、健康扶贫、危房改造、第一书记品牌创建等“十二项工程”;把工作措施具体为产业发展帮扶一批、公益岗位就业一批、大病救助托底一批、低保扩面兜底一批、土地流转增收一批等“七个一批”,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

其次,建立了八项落实制度:

工作职责清单制,为县大班子领导、“五通十有”及十二项工程牵头部门负责人、镇办负责人等七类人群制定职责清单,逐项落实,限时销号;

县大班子领导挂包制,28名县大班子领导直接挂包12个镇办、牵头十二项工程,挂包同责、分管同责;

每月调度通报制,每月召开调度会议,查找问题,总结经验,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挂职和集中攻坚制,选派12名优秀干部到镇办挂职党委委员;选派112名基层经验丰富、善打硬仗的优秀干部组成联合工作队,集中攻坚;

机关干部包户制,全县近万名干部包扶贫困户,每人2—4户,不脱贫不脱钩。这是沂源历史上一个专项工作涉及干部最多的一次,涵盖了包括垂直部门在内的所有在职干部职工;

扶贫政策“一口清”抽测制,对帮扶干部定期抽测,共抽测1.5万余人次,对政策掌握不到位的16名干部进行了通报、约谈;

嵌入式审计制,组成40人专业审计队伍,全面审计248个扶贫项目,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通报问责制,出台《沂源县脱贫攻坚督查问责暂行办法》,有4名干部因工作不实被问责。

“自脱贫攻坚以来,我县先后迎接23次省市巡视、巡察、抽察、评估、暗访等,入户2618次,没有一户未脱贫,没有一户不满意。”沂源县委主抓扶贫工作的同志说。

“产业扎下根,才算拔穷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防止返贫的根本之策。针对扶贫模式的重构,沂源将贫困户变成现代农业生产链条中的一环,让他们尝到了发展产业的甜头。

距离县城半个多小时车程的南鲁山镇北流水村,这个藏在山沟沟里的村子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50万元,全村113户贫困户已全部稳定脱贫。问奥秘所在,村党支部书记陈丙福说,这得益于“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产业项目。

他们的做法是,贫困户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并作为股本入股,合作社使用山东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建成1000亩“沂源红”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发展300亩大榛子生产基地,从去年开始,效益已经开始显现。待两个基地丰产后,可以安排120人务工,贫困户每年既能获得每亩1000元的土地流转费,还能获得土地入股分红,有劳动能力的还可以到基地打工挣工资,三块加起来,一户年收入至少1.5万元,村集体收入将达到100万元。

沂源县的贫困户中60岁以上老人占了70%以上,还有一些家里有病人、老人、孩子需要照顾,这些人大多无法外出务工。如何让他们实现稳定脱贫呢?

沂源县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产业走,产业撵着贫困走”,因地制宜,做好产业规划,出台政策激励,积极引进带富能人,大力发展桔梗加工、腰果去壳、玻璃贴花、果品冷藏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这些产业发展“小微扶贫站点”,让人们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挣。

璞邱五村的小微扶贫站点,宽敞的车间里十几个老人正在刮桔梗。一块垫子,一把不锈钢汤匙,就是这项工作的全部工具,任务就是把桔梗皮刮干净,刮一斤8毛钱。

沂源县桔梗产业协会会长陈作顺介绍说:“像桔梗脱皮这种活儿,在哪里都能干,非常适合小微扶贫站点模式。有了小微扶贫站点,附近村只要有点劳动能力的贫困老人和身体不好的人,都能在家门口就业。同时,针对一些行动不便的贫困户,站点安排专人上门送原料、收成品,确保他们足不出户也能稳定增收。”

在沂源,小微扶贫站点不仅为贫困户创造了就业机会,也为一些经济能人到农村创业搭建了舞台,一批年轻人带着项目扎根农村,形成了小微扶贫站点造福贫困户——助力能人创业——催生更多小微扶贫站点——造福更多贫困户的良性循环。

“福堡农业公司在俺村设立了一个腰果加工小微扶贫站点,吸纳了村里30多个劳动力就业,主要是贫困户。”说起村里的腰果加工小微扶贫站点,石桥镇郭家上峪村党支部书记郭照善赞不绝口。

福堡农业公司负责人介绍说:“我们公司就是在县里大力发展小微扶贫站点的背景下成立的。公司对接国投青岛公司‘一带一路’项目,签订了1.5万吨腰果加工订单,在全县设立了45个小微扶贫站点,吸纳986人就业,其中贫困户293人,每年支付工资超过3000万元。”

沂源县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农房、仓库、庭院,大力发展门槛低、易操作、见效快、绿色环保的特色产业,如今,全县已建成小微扶贫站点980个,带动9200余名贫困户务工,人均月增收700元以上。

“产业扎下根,才算拔掉穷根。”北流水村党支部书记陈丙福笃定地说。

扶贫抓产业,路子正,抓到了根本。

“做梦也想不到有这么好的事”

鲁村镇草埠二村危房改造户安置点,一排排红瓦黄墙灰裙的精致小院,干净的水泥地面,统一模式的厨房、厕所、小菜畦、花池子一一入眼。这些整齐划一的房舍,是利用各级危房改造资金,在村内一处闲置厂房地基上翻建的,产权归村集体,贫困户用原来的危房置换,免费居住,循环使用,全村34户老年危房户全搬到了这里。

建“周转房”安置,贫困户不用操心,由村里统一招投标,统一建设,保证了建设速度和质量,不仅能让危房户尽快搬进安全舒适的新房子,还有效破解了资金、土地和房屋利用率低等问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得到有效发挥。

建“周转房”是沂源解决贫困户危房问题的五种形式之一,其他还有原址翻建或修缮、改造闲置集体用房安置、租赁个人闲置房安置、投靠亲戚子女安置等形式。其中,工作量最大、情况最复杂的是原址翻建。为确保建设工期和质量,沂源采取农户自建与政府“代建”相结合的方式,对想翻建又不具备能力的群众,以镇村为单位实行“统一鉴定、统一规格、统一招标、统一建设、统一验收、统一结算”“六统一”代建。

南鲁山镇文泉村贫困户张传平的房子就是按照“六统一”代建的。“房子是政府给盖的,床、桌子、椅子、风扇是政府给配的,连床上铺的盖的都给送来了,做梦也想不到有这么好的事。”老人高兴地一一指给我们看。村干部说,自从住上新房子,张传平逢人就说共产党好,现在的社会好!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已经78岁的他自己买了理发工具,定期义务为村里老人理发。

目前,全县已累计完成10234户危房改造任务,实现了确保“贫困户不住危房”目标。沂源县危房改造工作获得了国务院督查激励。

“眼馋的好日子,得靠自己干”

“2012年我得了慢性肾病,5年间多次住院、做手术,每年花费都不下两三万,不但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欠下了好几万外债。俺对象本身也有病,再加上陪我治病,家里没有一点收入,生活别提有多紧巴了……”张文燕说起以前家里的光景,眼圈红了。

眼前的张文燕正在果品交易市场为外地客户收购桃子。看到她麻利的动作,自信的笑容,很难想象这曾是一个大病缠身、差点被贫困压垮的人。

“当时我心灰意冷,连死的想法都有了,幸好村里、镇上及时把俺家纳入了贫困户。从那以后,我治病基本不用自己花钱,每年享受扶贫项目分红,平时有各种救济,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特别是镇、村的领导经常跟我谈心,给我打气鼓劲。慢慢地,我的思想转了弯,觉得日子有盼头了……”张文燕朴实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扶贫工作的感激、对党和政府的感恩。

病情得到控制、身体状况好转后,天性要强的张文燕开始利用自身优势,在村里做果品代购代销生意。2017年底,张文燕算了算年终收入,居然达到了2万多元。她找到村干部坚定地说:“现在俺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了,再当贫困户就丢人啦,还是把好政策让给更困难的人吧!”

张文燕说:“干等着没用,天上不会掉馅饼,眼馋的好日子,得靠自己干。”

扶贫先扶志,贫困群众是精准脱贫的主体,政策再好,各方面努力再大,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贫困户自己。一些贫困户不敢“摘帽”,不愿“摘帽”,说到底还是对未来信心不足。沂源针对这一问题,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

71岁老退伍军人李化平和老伴都有慢性病,是典型的因病致贫户,一度对生活感到绝望。镇扶贫干部张纪锋多次找他谈心,反复做思想工作,使他逐渐认识到,现在党的政策好,作为一名老退伍军人,绝不能向贫困投降,一定要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奔小康。张纪锋根据李化平老两口的身体状况,经过反复考察,2016年帮他们从镇上领回了1公6母7只“扶贫兔”,同时联系协调收购方,给他们提供技术指导、饲料并回收成兔,当年就有了可观收入,他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他们从此越干越有劲,2019年收入2万多元。

2019年,李化平被评为度全县自主脱贫先进个人。

为了在全社会树立鲜明的政策导向,引导贫困户自主脱贫,勤劳致富,县财政列支了1000万元专项资金,鼓励贫困户发展产业或务工增收,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4000元的,每户奖励60—200元;小微扶贫站点带动贫困户务工,年收入达到1000—4000元的,每带动1人奖励负责人100—400元。在各镇、中心村建立爱心“扶贫超市”,对发展产业、务工增收、家庭洁美、助人为乐等方面的先进典型,每次发放10-20元积分兑换券,贫困户凭积分可以到超市兑换生活用品。

沂源在落实扶贫政策过程中,既重力度,又重温度,不断点亮贫困户自主脱贫的希望之光。一些像李化平这样的贫困群众,克服思想障碍,从贫困的阴霾中走出来,重拾生活信心,靠辛勤劳动脱了贫,过上了小康生活。

“我是带着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来的”

沂源作为沂蒙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沂蒙精神的贡献者、实践者。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全县有2.3万人参军参战,2100多人负伤致残,1800多人壮烈牺牲。随着时代发展,沂蒙精神不断被赋予新内涵,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持鱼水情深的干群关系,永远是其核心。

燕崖镇大洪峪村原第一书记刘智慧,来到耿俊英家,耿俊英一看到她,就跑过来握住她的手连说:“大妹妹,多亏了你,那钱已经要来了。” 十多年前,耿俊英丈夫外出打工出事故去世了,责任方应该赔的钱赔了不到一半就不赔了,十几年来多方求助无果。刘智慧到村里挂职第一书记后就开始帮她跑这事儿,挂职期满回到信访局也没放下,前天法院终于执行到位了。

刘智慧说:“我是带着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来的。”这个使命就是拉着大洪峪村贫困户的手脱贫路上大步走,把党的温暖送到每一个贫困户心里。两年来,在她和村干部努力下,不仅使32户贫困户全部稳定脱贫,还凭借真心真情真作为成了贫困户的“亲闺女”“大妹妹”。

扶贫干部说的最多的是,扶贫是个精细活儿,必须用真心、动真情,不仅要盯着收入、住房、看病、上学等一些硬杠杠,还要看贫困户过得是不是舒心,活得是不是有尊严。

悦庄镇阿陀村扶贫干部肖慧慧从县委组织部到阿陀村担任扶贫干部后,几次到五保户王英士家都没见到人,后来找到王英士时,他蓬头垢面,破衣烂衫,正在垃圾桶里找东西吃。那一幕深深刺痛了肖慧慧。王英士20多年前就得了精神病,他弟弟王英虎是法定监护人,因种种原因无力照顾他;他本人享受五保政策,从台账上看他已经脱贫了,但是这种脱贫有什么意义呢?后来经过多方沟通协调,于今年5月8日把王英士送到了县精神病医院,给他洗了澡、理了发、剪了指甲,换上了干净衣服,让他有了正常人的模样。像王英士这样的贫困户有不少,也正是他们催生了沂源县“N+1”帮扶机制。

通过摸排,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重度残疾人、常年卧床不起等特殊人群1474名。针对这些特殊人群,专门由驻村干部、村党支部书记负总责,统筹安排包括村“两委”成员在内的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与特殊人群结成“N+1”帮扶对子,根据特殊贫困群体的不同需求,分类施策。5000多人组成的“特殊人群管护队”为特殊贫困群众提供了暖心的管护服务,保证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救急难、托底线、暖民心,散发着党和政府的温暖和人间真情。

2018年9月,以程远军为队长的省派沂源乡村振兴服务队进驻鲁村镇,担负起助力刘家坡村、鹿角山村、姬家峪村、北徐家庄、西徐家庄5个村乡村振兴的重任,其中4个村是省扶贫工作重点村。服务队走村入户,深入调研,确立了“以产业振兴助推脱贫攻坚”的工作思路,利用当地丰富的果木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2019年11月,刘家坡50个香菇大棚建成投产,吸纳60多名村民就业,不少贫困户因此脱贫。

两年来,先后又建成西徐家庄53个香菇大棚、200亩的现代果品示范园。今年6月,与企业达成协议,投资2亿元建设年产菌棒2600万棒的智慧工厂,在当地延长了食用菌产业链。他们还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帮助贫困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十几个村的出行条件,解决了上万人的饮水问题。目前,服务队帮扶的5个村集体收入都超过10万元,4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脱贫。一幅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大山深处徐徐展开……

程远军说:“让我们感到特别高兴和踏实的是给当地引进了一些好产业,由原来的‘输血’变成了‘造血’,拓宽了老百姓致富渠道。”

“沂源县精准扶贫云平台”是一个运用信息化手段搭建的扶贫智慧管理平台,能够集中、直观、快速地了解全县扶贫工作情况。这里记录了帮扶干部扶贫足迹的901395张工作照片,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到一个个普通干部,他们生动真挚的表情,诠释着内心的责任和真情,像漫天繁星,给贫困户送去希望。

“组织抱了团,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燕崖镇朱家户联村党委是沂源县试点成立的第一个联村党委,覆盖15个村,8000余口人,党员392名,总面积33.5平方公里。从组织关系上是隶属镇党委的二级党委,由镇班子成员或优秀村支部书记担任书记、副书记,各村党支部书记任委员,下设8个村党支部,在镇党委的领导下,独立开展工作。

“联村党委纵向上将镇党员干部和联村党组织领导班子、联建村‘两委’干部等30余人有机联结起来,横向上把各联建村‘两委’干部和300多名党员‘捆绑’起来,形成了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镇党委书记宋传伟介绍联村党委的运行情况。

石井河村党支部书记吕忠孝深有体会地说:“组织抱了团,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去年县里开展农村违法建筑集中整治,俺村有存在多年的18户、52间沿街违建房屋需要拆除,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了联村党委,组织联建村所有党员干部一起做工作,仅用20天就清理完了,并在腾空的土地上建了党建主题公园,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

联村党委综合考虑各联建村资源优势的互补性,实行产业“一盘棋”规划、一体化布局、差异化发展。朱家户联村党委依托“乡村里的中国”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按照“一村一品”模式,集中布局打造朱家户美食美宿、石井河休闲采摘、姚南峪古村落文化、碾砣传统酿造等特色产业链,集聚了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动能;将涉及联建村的3个扶贫项目、800余万元资金“打包使用”,连片建设香菇、樱桃、草莓等高标准种植大棚44个,走出了一条“产业联兴”的新路子。

沂源县委组织部的负责同志介绍说,农村联村党建是“区域化”党建工作理念在农村的生动实践。按照“组织先行融合,带动抱团发展”的总体思路,突破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立党组织的传统模式,综合考虑村庄地缘相邻、产业相连、资源相融等因素,因地制宜成立联村党委、党总支、党支部,构建党建引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管理高效、抱团发展的农村党建工作新格局。

目前,沂源县建立联村党委24个、联合党支部5个,覆盖166个行政村。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组织振兴是关键。联村党组织的建立,有效整合了智力和人才资源,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更好发挥了领导作用。

沂源县委书记王义朴说:“沂源的脱贫攻坚工作,不是就脱贫而脱贫,而是始终坚持党建统领,将其放在乡村振兴的大格局中去谋划、去统筹、去推进,以乡村振兴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步子越走越实、越走越顺。”(中共沂源县委组织部)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沂源县:脱贫攻坚结硕果 乡村振兴正当时 沂源县:严抓产业扶贫项目建设 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沂源县石桥镇北河峪村第一书记赵振英:当脱贫攻坚先锋,做合格第一书记 脱贫攻坚扎深根,乡村振兴谋发展 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