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淄博党建 >组工动态 >本地动态

临淄区​稷下街道:“双循环”逻辑下的乡村振兴

2023年10月17日 00:00 来源: 灯塔-党建在线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一个村,集体收入超过1000万元?这样的村,预计今年在淄博市临淄区稷下街道能出现2个。此外,还将有8个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作为临淄区乡村振兴的“主阵地”和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区”,稷下街道是怎么做到的?

  内循环:一个“小镇”的抱团发展

  “我们的婚礼很圆满,来参加婚宴的亲朋好友们也都很开心。”谈起10月3日在临淄区稷下街道赵家村“硕冠·喜文化小镇”举办的婚礼仪式,临淄市民王斌满意地说。王斌之所以最终选择在“硕冠·喜文化小镇”,正是因为这里可以提供婚纱摄影、婚庆、婚宴“一站式”“一条龙”服务。赵家村“硕冠·喜文化小镇”的建成得益于稷下街道在乡村振兴工作的勇于创新。稷下街道在工作中发现各村之间的增收项目高度互补,如果构建一个“链主”,其他村的产品不仅可外销,彼此之间可以实现内循环,稷下街道赵家村的“硕冠·喜文化小镇”应运而生。“硕冠·喜文化小镇”投资约1000万元,同时承接9场婚宴,满足3000余人就餐。依托“喜文化工作坊”,赵家村沿链发展,将附近官道村的糕点、东孙村的花式馒头、和里村的香油及麻汁等辖区内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产品纳入喜文化消费产业链,有效实现了喜事一条龙服务,同时辐射带动辖区内其他村因地制宜培植发展特色产业,将村集体经济变“单打独斗”为“发展共同体”,实现了辖区内村庄之间的内循环,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良好局面。

  外循环:供销社助力增收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乡村振兴是关键变量。“双循环”逻辑下,城乡资源、人才、资金的良性互动,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更稳定、可靠的支撑。在打造“硕冠·喜文化小镇”打通内循环的同时,还通过供销社打通线上线下通道,实现外循环,从而助力村集体增收,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年1月11日,淄博首家实体运营的村级供销社,临淄区首家村级供销社——高娄村供销社在稷下街道高娄村成立。成立村级供销社后,各签约合作社有了更加畅通的销售渠道,同时,村集体还可依托供销社,积极吸纳村级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小农户等各类经营主体,形成合力办大事,实现村集体增收。7月7日,临淄区稷下街道和里村供销社举行揭牌仪式,成为稷下街道第二家村级供销社,和里村供销社的成立不仅丰富了稷下街道助力乡村振兴和服务“三农”的平台,也成为和里村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载体,按照“供销社+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运营,依托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体系,实现特色农产品上行,村居日用商品供应下行,让更多农户和村民受益。

  “帮寸”文化让循环更顺畅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稷下街道坚持将“文化铸魂”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各方面,持续做好铸魂培元工作,让文明乡风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石保障。连日来,稷下街道耿王村的村民活动室里格外热闹,茶余饭后,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合唱村歌“帮寸之歌”。曾经的“集体穷、环境差、矛盾多”的落后村,借鉴“吕氏乡约”传统文化,提出了“做帮寸人、做帮寸事、对人要帮寸”的口号。“帮寸”是临淄方言,意思是文明自律做好事,做有益于别人的事。在“帮寸”文化的影响下,耿王村聚焦群众所需所想所盼,有效整合村内资源,改造提升建成“幸福文化院”,打造成为集长者食堂、稷下耿王学堂、老年活动中心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明实践站,并常态化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乡风文明不断提升,干群关系迅速升温,为上项目、抓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00万元。

  稷下街道对照民生实事、村级集体增收和攻坚克难事项“三张清单”,各村(社区)使出真功硬招,努力强短板、长优势,不断强化村集体“造血”功能,进一步提振村级经济发展动力。今年稷下街道33个村共确定资源开发、土地流转、商铺租赁、食品生产等各类集体增收项目57个,其中有17个项目已全面完成,预计今年有24个村集体收入能突破50万元,其中8个村突破100万元、2个村能突破1000万元。(中共淄博市临淄区委组织部)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淄川区:聚才蓄能构建县域人才高地 淄川区:聚才蓄能构建县域人才高地 桓台县:构建三级人才服务网络 张店区构建“1+4+N”人才政策体系 张店区构建“1+4+N”人才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