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固根铸魂

2021年01月14日 15:57 来源: 灯塔-淄博党建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流淌过五千年历史长河,进入新千年的第二个十年,中华文明屹立世界潮头,担负起凝聚民族复兴之魂的历史重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高度,回应时代关切,擎起改革这一最鲜明的旗帜,为中华文化前行指明了方向。

文化凝结着历史,连接着未来,既有“软”形态,又有“硬”作用。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画卷正在徐徐绘就,中国声音正在慢慢讲述,这是时代的使命,更是历史的召唤。

文化似水,可润之化之。文化如水,成于无形,却隐于万物之中,凝结一切,润物无声,可沁人心脾,也可润人德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正是在文化的浸润、引导和驱动下才一步步发展完善。一旦失去或弱化了文化的作用,社会就会陷入愚钝、野蛮、落后和紊乱之中,更遑论进步与发展、文明与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自上而下的响应更好地构筑起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今年以来,《将改革进行到底》《巡视利剑》等前后7部大型专题纪录片先后播出,观众人数近10亿人次,这是用真心、动真情的结果,也正是无数的正能量积攒出来人们对中国梦的认可,感化着人们的思想,凝聚起中国腾飞和崛起的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而文化作为软力量所起到的作用首屈一指。

文化似线,可凝之聚之。文化如线,连接了纽带,增进了认同,凝结了力量,聚集了人心。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里的“自信”是对中国文化的精准定位,包含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小民大梦,包含了大国形象文明塑造的信心和决心。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最深层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中最重要的“软实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就失去了文化根基和文化底蕴,更难形成文化优势。我们从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走来,在激情澎湃的革命文化中成长,又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壮大,这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各族人民共同拥有和不断增强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自信心的源泉。这是属于每一位中国人的荣耀,我们有理由自信。

文化似光,可耀之明之。文化如光,温暖明亮,火焰愈大,辐射愈广。当今中国,大国外交唱响中国旋律,中国故事传遍全球,世界正在了解中国。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可以讲述,更有一段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可与世人分享,我们有充足的自信与世界交谈,而这一切有一半要归功于文化的力量。很明显,如今的世界悄然变化,从经济、政治到社会、军事,文化的力量无所不在,覆盖面在扩展,干预力在提升。一定意义上说,现代社会中的许多冲突在本质上都是文化的冲突,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军事、外交手段,在面对复杂局面如政治乱局与外交僵局、军事对抗与社会对立、经济困难与民生困厄等时,常常显得功效不济或无能为力,这就需要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我们不仅应着力凸显文化的精神价值,而且应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辐射与推动作用,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为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我们期待着一个崭新的中国在文化力量在滋润在走向新的昌盛。(中共高青县委组织部 万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