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渔洋政德家风守则》请查收

2020年12月04日 10:52 来源: 灯塔-淄博党建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渔洋讲堂于2020年11月27日开课,学习主题为“政德家风,《手镜》为鉴”,通过学习康熙朝刑部尚书王渔洋的家风教育,体会到“清、慎、勤”这三字的重量,更明白了“‘规矩’既是紧箍咒,也是护身符”背后的涵义。

王渔洋,字子真,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生于明崇祯七年,清顺治十五年中进士,康熙十七年入翰林,官至刑部尚书。他为官期间洁己爱民、政绩卓著,是名载史册的清官廉吏,深得百姓爱戴,康熙皇帝曾亲书“清慎勤”三字赐予王渔洋。他亲笔书写《手镜》五十则,总结自己多年的为官经验,叮嘱儿子做到“清慎勤”,做到清正朴素、宽政慎行、为国为民,告诫子孙恪守家训、传承家风。“清慎勤”,这三字既是王渔洋毕生恪守的为官准则,也是我们此次讲堂的内在精髓。

无暮夜枉法之金,清也。这是说没有在夜晚收受贿赂就是清,但是“清”并不止于此,王渔洋在《手镜》中告诫儿子的是:“日用节俭,可以成廉,而下人衣食,亦须照管,令其无缺。”、“日用米、肉、薪、蔬、草、豆之类,皆当照市价平买,不可有官价名色。”他本人在扬州为官时不用库银一分一钱,外放为官时严格拒绝商家行贿,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当下正是反腐倡廉、从严治党、将反腐之剑越磨越亮的时刻,我们党员干部,更应严以律己,每日三省吾身,心中高悬明镜法纪,给自己立“明规矩”,破“潜规则”。在工作和生活中,唯有牢记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一心为公,才能内心坦荡如砥,为人光明磊落,为群众爱戴,不负人民的期望。

事事小心不任性率意,慎也。这是说为官为人应当事事小心谨慎,不可随意率性。王渔洋官至刑部尚书,常年与司法打交道,“慎”字是他在工作过程中一直坚持的原则。王渔洋审案时多方取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严刑逼供、屈打成招。在量刑上,他主张在律法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保护百姓生命,因此深受老百姓的爱戴。但“慎”并不代表了事事不敢做,而是做任何事应当谨慎而为,王渔洋告诫儿子要为民请命,自己拒绝“样钱”,不就是这个道理吗?当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在工作上要敢作敢为,不能尸位素餐,更要有“一肩挑”的使命和担当,我们党员干部在承担起责任、努力作为的同时决不能忘记“慎”的提醒,不可率性而为。任何工作都要多考虑,多思量,人民之事无小事,唯将“慎”字牢记于心。

事事不因循怠玩,勤也。在王渔洋看来,早起劳作,入夜反省,做事不懈怠、不玩忽职守,就是勤。仅仅是清廉和谨慎是不够的,为官者应当勤政。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勤天下无难事”,当下正是我国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而我们党员干部绝对不能成为饱食终日、无心所用的懒人,党和国家的事业要发展,就要求我们应当磨练过硬本领,提升个人素质,为人民生活谋幸福,勇于担当,勤政务实,用勤政破解难题,用勤政交付人民满意的答卷。

我们党员干部应当把“清、慎、勤”作为常态,要把清廉、担当、勤政、爱民牢记于心并实践于行,当下我国处于深化改革的阶段,压力大、任务重,但我们更应该遵守党纪党规,锻炼综合素质,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共淄博市周村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