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信任危机,重塑公众信任

2021年01月14日 15:49 来源: 灯塔-淄博党建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郭美美事件”带来的红十字会阴影还未散去,新冠肺炎疫情中红十字会的表现让人再跌眼镜,神秘的物资存放仓库成为压倒公众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人们纷纷感叹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老百姓终成“老不信”,在构建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在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过程中,提高社会公信力、重构信任体系,尽快摆脱信任危机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树牢责任意识,当好“引领者”。公信力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过程,一旦破坏,极难修复。特别是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今天,责任意识就是考验政府执政能力、专家学术水平、媒体专业素养的衡量标尺。三者作为社会公众舆论的主要“引领者”,如果被“塔西佗效应”笼罩,将极大提高社会协作成本,进而影响改革发展的顺利推进。面对公共事件,政府首先要有真诚的态度,第一时间披露相关信息,解除大众心中疑惑,平复公众情绪。其次,针对民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专家学者要秉持专业态度,科学剖析、严谨考证,避免错误引导;最后,媒体从业者要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坚持客观报道事实,合理引导公众理性思考。政府、专家、媒体要协作配合,当好良好社会风气的“引领者”。

开展公民教育,补上“素养课”。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能走完的的路,我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进程压缩了,但人们的意识观念并未齐头并进,公民“素养课”继续补齐,做到“破”“立”结合。一方面要“破”除错误观念。政府应与媒体、专家一道,做出表率、良性引导,逐渐破除糟粕性认知,让以怀疑权威为个性的“键盘侠”没有市场,让造谣、传谣的人们无机可乘。另一方面要树“立”正确诚信观念。加强薄弱环节教育,不仅要将诚信教育作为学校教学的必修内容,而且也要通过定期开展普法活动,设立“诚信日”等形式,在公众心中埋下诚信的种子,逐渐补上素养这一课。

弥补制度缺失,织密“诚信网”。社会转型期、利益主体多元、利益格局多样,社会发展的大进程冲击了原有规则体系,但是新的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很多行事规则无法适应社会新的发展态势,制度体系仍有真空地段。建设诚信社会,我们需要建立规则意识,用法律和制度托底。建立个人和企业信用评估制度,大力推广实名制、积分制,发挥“红黑榜”的作用,激励正向行为,反之,对不良信用者也要视情况给予惩罚,如加倍罚款、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

人无信,无以立。诚信体系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单个英雄式人物就能完成的,这个过程需要社会多方努力,在政府、媒体、专家的正确引领下,在弥补素养教养的过程中,在织密制度网的笼罩下,信任危机定会破除,迎来公众信任的美好明天。(中共高青县委组织部 万苏辉)